上海医疗队医生盼再来唐山,见见亲手接生的孩子
唐山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核心提示
作为一名医生,能有一次那样不同寻常的抗震救灾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我真希望有一天再到唐山看看,特别是见见我亲手接生的那个孩子! 日前,上海市胸科医院医生陈群通过所在医院辗转找到本报,希望找到在唐山抗震救灾时亲手接生的叫 抗震 的孩子!
奔赴唐山灾区
陈群是上海市胸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主持小儿心外科工作30年。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陈群曾作为第一批上海医疗队队员,赴唐山参与抗震救灾。
陈群回忆,1976年7月28日,她接到医院院部通知,要她与同院其他十多名医务人员一起参加由上海市卫生局组成的医疗队,奔赴唐山抗震救灾。陈群和队员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回家简单整理行装,和家人告别后,29日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经过近40个小时的行程,30日深夜,陈群等队员到达唐山机场。第二天一大早,陈群所在的胸科医院接到留驻唐山机场、对市区转来的伤员进行急救处理后再转运外地的任务。直到几天后,陈群所在的医疗队转战唐山市区。
震地接生婴儿
震后的唐山破坏严重,陈群和队员们心情悲痛,他们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挽留住更多的生命。陈群所在的医疗队主要负责转运伤员,因为有的伤员来不及转送,他们就现场观察处理。陈群清晰地记得,7月31日,她所在医疗队驻地帐篷前来了一名马上要生产的孕妇。
作为一名胸科医生,陈群从来没有接生过婴儿,尤其听说该孕妇曾经有过产后大出血病史后,医疗队员们有些犹豫。但到哪里去找妇产科医生?孕妇已阵阵腹痛,情况十分危急,陈群和医疗队几名医生商量后决定试一试。陈群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月1日凌晨,这名孕妇顺利产下一名男婴,听到婴儿清脆的啼哭声那一刻,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久违的喜悦,孩子的母亲也流出了幸福的泪水。
孩子取名 抗震
孩子落地的瞬间,脚下大地又强烈地震动了一下,所以我们就给孩子取名 抗震 。 陈群说,大家都十分珍爱这个小生命,孩子出生后产妇没有奶,队员们就用注射器抽满葡萄糖液喂孩子。几名年长的护士还用大的纱布垫上棉花紧紧裹住婴儿。为了给产妇找营养品,医疗队队长还专门到河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去申请了鸡蛋、奶粉等营养品,队员们还为产妇做饭熬糖递水送汤。直到3天后,这位产妇的丈夫赶到,看见安全无恙的母子俩,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热泪盈眶。
我记得当时闻讯而来的河北电视台、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厂还现场进行了采访、拍摄了不少镜头。 陈群说。
盼望再来唐山
40年过去了,陈群始终无法忘记当年在唐山抗震救灾的一幕幕。在她看来,当年作为一名年轻医生,能有一次那样不同寻常的抗震救灾经历,是她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40年来,陈群格外关注着有关唐山的报道。2006年7月,正值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她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的唐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震后房倒屋塌的唐山仍在眼前,新的唐山让陈群心情激动。
40年了,我多想有一天再到唐山看看,特别是能找到亲手接生的孩子! 陈群充满期待。如果您就是 抗震 ,或者是他的家人,请拨打15531565157与本报记者联系。记者 梁赞英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