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40年征文:父亲盖房记
唐山翻译公司推荐阅读,版权归所有者,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父亲盖房记
说到我们家这40年,不得不说说房子。父亲和母亲是上世纪60年代末成的家,一间半厢房当时是他们最昂贵的财产。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一间半厢房被震倒了,父母带着全家搬到了村西的老坟场,这里是全村地势最高的位置,几棵老槐树中间遮块塑料布,身下铺上麦秸,就成了家人的房子。
在老坟场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天气渐渐转凉,乡亲们才颤惊惊地搬回村里。此时,父亲筹划着要建新房了。因担心再次发生地震,房屋建得特别简单,震倒老屋的土坯、碎砖,夹点泥巴垒成墙,细细的椽子和檩条,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粘土,房子就算落成了。这种房子虽然能抗震,却不能抗寒,数九寒冬,大白天在屋里冷得都伸不出手,而一到连阴雨季节,家家户户的房子就会漏雨,盆盆罐罐要摆满一屋子。为了把房顶弄结实,乡亲们要从生产队借来骡马车,走上一天的时间去海边拉碱性大的黑土做房土。
全家在冬冷夏热的简易房住了一年多,乡亲们开始动手建设新家园。村里成立了好几支建筑队,日夜倒班施工。房屋是挺讲究的砖木结构,可砖和木材当时都特别紧缺,墙体还是要用土坯垒成,只在外面包上一层砖,檩条都粗不过小腿。尽管房屋称不上豪华,但也不是每家每户都能分到,要安排人口多的家庭优先住上。
由于家里不够分房条件,没能住上大队盖的 统一 房,母亲一个劲地掉脸色。看着狭窄低矮的抗震房,父亲信心十足地说: 放心吧,我一定会让你们住上新房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富裕起来的乡亲们纷纷想改建迁建新房,父亲更是跃跃欲试。他从生产队借来拖拉机,和三叔开到30里外的县城去买木料,那时都是土路,三叔开着满载木料的拖拉机陷在泥坑里动弹不得,乡亲们闻听后半夜去帮忙拉车,那满满一车的粗壮木料散发着诱人的清香。经过近半年的准备,三间新房终于建起来了。
搬家这天,爷爷抚摸着新房子对父亲说: 这么个大事情,过去想都不敢想啊!
在此后几年间,父亲又操持着盖了两次房子,房子的档次一次比一次高。前年冬天,节俭半辈子的父亲突然从县城超市买回一台空调,母亲忙问: 你咋这么舍得花钱啊?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我看人家城里人都用这个,咱们就不能现代一把? 父亲一脸的兴奋。冯立城
作品请寄:唐山市路北区西山道4号,唐山晚报总编室收,邮政编码:063000;电子邮箱:tswbzbs@163.com;联系电话:0315-2834574。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