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刘荣跃的翻译梦
他不是大学教授,也并非英语专业科班出生,更没有从事和大学、出版社等相关的工作,却翻译出《见闻札记》、《无名的裘德》、《野性的呼唤》等29部、共计600余万字的精品力作。并且因为爱好而成为专业的翻译者。他顶着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青年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等光环,并先后获得第五届“四川文学奖”、2010年度“四川省翻译学术成果论文一等奖”等荣誉,成就了一个普通人心中别样的“中国梦”。
刘荣跃的翻译梦
■ 实习记者 范宇
日前,记者在简阳采访了刘荣跃,了解到一名翻译家背后的成长历程和动人故事。
喜欢加努力
自学也能成才
1976年,初中毕业的刘荣跃便当起了下乡知青,以便“早下乡早参加工作”。处于那样的环境,要在文学翻译上闯出一条路来,难度不言而喻。“但我喜欢英语,因此困难也成为了前行的动力。”刘荣跃说,“我19岁开始自学英语,那时主要跟着收音机里的英语节目学,是收音机将我带进了英语的大门。”
后来参加了工作,刘荣跃仍旧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那时自学遇到的最大问题在于时间,因为他首先得完成好本职工作。为争取时间,他和同样好学的恋人约定每周见面一次,虽然两家人近在咫尺,但他们把相爱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恋爱3年才结婚,婚后又3年没要孩子,始终坚持自学的精神。刘荣跃白天工作,晚上就在灯下读书,一晚也不愿耽搁。他说:“要取得成绩,没有毅力怎么行。”
就这样,刘荣跃一本本书地啃,自学完了《许国璋英语》、《徐燕谋英语》、《俞大烟英语》、《灵格风》、《英语900句》、《美国文学精华》、《高级英语》等。除大学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外,他还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刘荣跃表示,那些年对英语的喜欢和对翻译事业的向往,让他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仍然挺过来了,并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翻译文学作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阅读与实践
闯入翻译之门
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英语知识储备,但要闯入翻译的圈子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刘荣跃说,那时主要是没啥资料,信息也非常闭塞。后来,他了解到可以订阅原版的外文书,便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拿出微薄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买书。
拥有较多的阅读资料之后,刘荣跃一边贪婪地吸取知识的营养,一边开始了翻译实践,并试着将翻译的作品投给刊物。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真是不假,刘荣跃面临的是一次次的退稿,或石沉大海。但他却从不灰心,而是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不断在心里告诫自己:“坚持,再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篇译作,介绍艾森豪威尔轶事的《考验勇气的时刻》,发表于1985年的《读者文摘》上。刘荣跃说:“眼见自己的译作变成铅字,那种激动与喜悦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妻子也为我感到高兴。当然,妻子一路上的鼓励与支持,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跨出了文学翻译第一步的刘荣跃,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而是更加地刻苦学习,用心翻译,后来几乎每年都有译作问世。
感恩和坚持
成就翻译梦
发表过译作的刘荣跃自然而然地想到译书出书。可一系列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译什么样的作品?怎样与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喜欢什么样的译著?刘荣跃说:“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困惑,幸好这时一次意外的缘分让我豁然开朗。”
有一次,简阳的老作家曾渊如给刘跃荣推荐了一篇谈翻译的文章,作者是华西医科大学(今四川大学)外语系的文楚安教授。那篇文章让刘荣跃受益匪浅,经过一番周折,他给文楚安教授写了一封信,信里谈的是他当时的困境和感受。很快,文教授便给他回信了,信中向刘跃荣详细地介绍了翻译界的情况,并针对他的处境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不久后,文教授又推荐他去参加全省的学术会议,让他和翻译界的朋友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打开了他的眼界。刘荣跃回忆道:“如果不是文楚安教授的热情帮助,我还不知要走多少弯路呢。我永远记得他当年告诉我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要耐得住寂寞’等温暖的言语。”
之后,刘荣跃懂得了何谓“选题”,并不断与出版社联系、互动。终于,他的坚持有了回报,1996年,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1部译著、34万字的《无名的裘德》。这部译著问世之后,随即得到翻译界的广泛认可,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后来多个出版社多次再版,并且在多年之后成功获得第五届“四川文学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梦,我心中的中国梦就是翻译梦。只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始终具备努力与坚持的精神,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心中的中国梦。”刘荣跃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延续这个中国梦,为广大的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精品译著。”
唐山翻译公司
-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